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鹦哥岭:原真的雨林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迟诚 王爽宇 果叮咚 黄山 宋平 时间:2020-10-28 17:37:38

 

  在海南岛的中南部,有一座主峰峰顶像鹦鹉嘴一样的山峰,这就是鹦哥岭。

  鹦哥岭最高海拔1812米,是海南第二峰,是海南岛第一大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被称为“琼中水塔”。鹦哥岭是海南天然热带雨林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区域之一,是最少被打扰的海南热带雨林处女地,海南热带雨林的原真完整在这里突出体现。

  鹦哥岭是黎族苗族的聚集地,是黎族传统文化的摇篮,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这里传承。

  自然的遗存、文化的传承,共同成就了鹦哥岭这片雨林的原真、美丽和传奇。

  雨林里的锦绣生活

  腰系织机腰带,双脚踩住经线的木棍,引纬线竹针来回穿梭,木制的打纬刀把纱线打紧,花纹图案一行行逐渐成型。

  10月27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鹦哥岭片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里,身着民族服装的黎族阿姐们正在进行黎锦的织绣。

  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项技艺在200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锦主要通过纺、染、织、绣四大技艺进行艺术创作。馆长符少玲介绍,纺织料用麻、藤、葛、海岛棉等制作,从蓝靛叶、板栗树皮、黄江茎等天然植物提取颜色作为染料,全过程的原料都来自于自然。

  白沙县黎锦最大的特色在于双面绣,就是在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黎锦非遗传承人符继珍为记者展示了她自己绣的一幅双面绣,正反两面的图案、色彩都相同,针法一致。双面绣以抽象的几何图案表达,轮廓层次分明。图案以大力神纹、龙纹、蛙纹等图案为主,图案原型来自于自然,体现出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

  黎锦传承需要耐心和恒心。一个黎族服饰的短裙就需要一个绣娘每天工作8小时绣3个月以上。看似枯燥,但这是黎族传统的精神寄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黎族人加入到黎锦传承的行列中来。

  白沙县以开展培训班、黎锦进校园等方式,传授黎锦技艺。符少玲介绍,自2012年起,白沙陆续在22所学校建设黎锦培训基地,每个星期都有2-3节面向小学生的黎锦培训课程。白沙还在各乡镇举办黎锦培训班,培训黎族妇女4000多人次。

  除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白沙也在不断创新黎锦的产品形式,黎锦的背包、手机袋、围巾……黎锦越来越接地气,也越来越走进大众消费。白沙成立了9个黎锦合作社,将黎锦产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激发黎锦手艺人的积极性。黎锦传承人授课会得到政府的奖励补助,在传承传统民族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这片热带雨林孕育了悠久的黎锦文化,黎锦传承也始终带着黎族人对自然的敬畏。雨林之中的黎家人在纵横交错的彩线间,在承载希望的纹图上,一针一线绘就出幸福的锦绣生活。

  我们都是“土专家”

  “我们都是‘土专家’!”说这话的时候,护林员们的脸上一脸骄傲。谁能想到,他们原来竟都是以打猎、砍树为生的雨林原住民。从捕猎者到“土专家”,从砍树工到护林员,精彩的雨林世界,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2007年,27名大学生来到鹦哥岭,沉寂多年的鹦哥岭顿时热闹起来,这群朝气蓬勃、有专业知识、致力于雨林保护的大学生在鹦哥岭开展科研、研究保护,挥洒青春。鹦哥岭的科研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年轻团队的带动和引领下,鹦哥岭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护林员团队,为鹦哥岭的物种监测与科学保护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

  10月27日,记者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走进这群雨林“土专家”。

  鹦哥岭分局有300多位护林员,大多有10年以上护林经验,他们在成为护林员后开始学习辨认植物,先认“种”,再学“科”,如今不仅能认七八百种植物,对植物的特性、生境也如数家珍,成为“植物达人”。

  鹦哥岭分局每年都会举办不同规模的培训,定期举办辨认动植物、摄影、保护区法规等专业技能竞赛。这大大激发了护林员监测物种的热情,鹦哥岭很多新物种的发现,都有护林员的功劳。

  2003年,来自香港的植物专家卢刚在鹦哥岭发现一株伯乐树,之后便再无伯乐树的音讯。伯乐树是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2012年,护林员们每天上山巡护时都会带着伯乐树的照片开展地毯式的搜寻,当年就发现了5株伯乐树。护林员符明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很激动,“当时我们几个人都拥抱着大笑”。鹦哥岭是伯乐树的最南分布区域。

  从伯乐树开始,护林员们对植物更认真了。2018年,护林员符迅龙在巡护时看见一小堆颜色艳丽的蘑菇,此时的符迅龙自认对雨林里的物种都很清楚,但就是想不出蘑菇的名字。他拿出相机拍照,在科研监测交流群中咨询。后经过多方检测、鉴定,证实这是一个新种,被命名为——红盖兰茂牛肝菌。

  除了护林员的身份,鹦哥岭分局的护林员还是中小学生的研学导师、生态导赏员。鹦哥岭分局每年都会组织自然导师培训,让拥有专业知识的护林员向学生们讲解雨林知识,宣传保护雨林理念。

  雨林离不开护林员,护林员离不开雨林。护林员是雨林发展的见证者,与其说这是一份工作,不如说这是他们对大山深厚的情感,从砍倒树木换票子、拿起猎枪打猴子、放火烧山种棒子到守林护林争先锋、科研监测最前线、协调发展排头兵,他们在用行动和情感守护着这片热带雨林。

  搬出雨林

  生态与生活更美好

  “一切很美好”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牙和村委会银坡村黎族村民李金凤给自己取的微信名。

  银坡村是由道银村和坡告村合并搬迁的生态新村。10月27日,记者走进这个有30户134人的小山村。

  村子的中央是一个塑胶篮球场,一侧坐落着村民活动中心,另一侧是一幢幢两户一排的双层小楼,整齐划一。高大的榕树点缀其中,红房绿树交相辉映。百香果园传来阵阵清香,远处的橡胶林郁郁葱葱。

  李金凤邀请记者来到她的家中,跟我们讲起了她的故事。“我2007年嫁到道银村,从白沙县城牙叉镇到村里只能骑摩托颠簸3个小时,路很窄,还是全村人花了8年才修通的。”

  2017年元旦,道银村借助生态扶贫政策,搬迁到了距离牙叉镇仅10余公里、每户面积115平方米、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的移民新村。

  “以前山里没电没信号,路不好走,最怕三个孩子生病。现在送孩子去县城上学,骑摩托车只要40分钟。”李金凤说。

  搬迁群众每户可分得水稻1亩,每人可分得能直接开割的橡胶林10亩。政府还创办合作社,引导村民发展百香果种植等生态产业。

  到了李金凤该割胶的时间,记者跟随她的脚步来到橡胶树下,她熟练地选着今天要割的树。除了割胶,李金凤的丈夫符政军还通过选拔成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护林员,每月可收入3000元。2019年,李金凤在百香果基地工作,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全家向年收入10万元发起了冲刺。

  银坡村搬迁后通过种植橡胶、合作社开展生态种植、外出务工等方式,年人均收入约8000到10000元。银坡村村长符国华说:“包括我,全村共有12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余元。”

  在这个生态移民新村,改变的不只是收入,还有村民们的观念。陆续有村民开始种植槟榔、菠萝蜜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银坡村为即将搬迁入住的新高峰村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高峰村下辖方通、方佬、方红3个未搬迁村,118户共计498名群众计划在今年11月乔迁新居,橡胶产业等安置补偿工作也已准备完毕。

  不只是高峰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核心保护区内的470户1885人都将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搬迁。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移民的目标。

  “我们巡山时会回到村子的旧址,房子拆掉后植物长得更密了,我们还发现过松鼠和野猪。”符国华说。原有的村庄旧址已经通过生态修复还热带雨林以原真完整。

雨林动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