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海南周刊丨“镜头侠”米红旭:奔跑的“摄”手

来源: 海南日报 时间:2022-06-20 15:23:36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生态保护科负责人米红旭,已在雨林中工作10年,主要从事科研监测工作。经过米红旭和他所在团队多年的监测与调查,鹦哥岭的物种记录不断被刷新。积累了大量素材后,米红旭又开始尝试将自己拍摄的素材做成短视频,以科普的手段推进雨林保护工作。

米红旭(左)在观鸟。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 摄

  不期而遇 | 为躲台风撞见海南疣螈

  科研工作有一个环节是取样,科研人员在热带雨林里设置许多50米×50米的样方,定期记录样方中物种的生长数据,以此估算整个热带雨林的生物生长状况。

  米红旭回忆,他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来海南工作,抵达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记录3个样方的树种、树高、树胸径。“样方内每一株胸径超过5厘米的树,我们都测量并记录数据。”

  除了设置样方,米红旭和同事还在鹦哥岭片区划出许多公里网格,于每个公里网格中安装一台红外线相机,采集信息用于分析监测对象的行动轨迹。他们曾通过这种方式调查海南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山鹧鸪的分布情况。

  科研工作比较枯燥,而那些“意外的邂逅”就像是一剂调味料。2018年夏天,米红旭和同事们为了躲避台风,走入鹦哥岭片区的一个无名山谷,在一个季节性水潭里看到了海南独有的濒危物种——海南疣螈。这次“误打误撞”的动物监测经历,让米红旭感到十分欣喜。

  一次跨界 | 在雨林中“负重”前行

  入职后不久,米红旭向单位申请购买一台单反相机。

  “科研监测,不仅要拍清楚动植物的形态,还要展示它们的生存环境。”米红旭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给相机搭配的不同镜头:拍摄昆虫、两栖动物用微距镜头,拍摄环境用广角镜头,拍摄鸟类用长焦镜头……

  他说,拍动物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蜻蜓、蝴蝶一般飞一阵停一阵,只要拍摄者不乱动,它们甚至会飞到人的头上,落到人的手上,这时把握住时机就能拍到好照片。

背条跳树蛙。受访者供图

  长期在雨林中拍动物,米红旭摸清了许多动物的脾气,如今他遇到毒蛇一般不跑,而是下意识地摁下快门。“我了解很多蛇的个性,竹叶青不喜欢动,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就能拍到精彩的照片,银环蛇动作快,最好用长焦镜头拍,离它稍远一些。”

  就这样拍着拍着,米红旭积累了大量素材,他联合其他专家先后出版了《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书籍。2018年、2019年,《雨林归来》《秘境寻踪·雨林》两部呈现海南热带雨林生态影像的微纪录片相继问世,米红旭在摄制组中担任摄像。每次去户外拍摄,他和其他团队成员都得背50斤到60斤重的生活物资和拍摄器材,经常为了躲避暴雨,在山林里东跑西藏。

  经常在热带雨林中穿行,受点小伤是常有的事。米红旭回忆,他曾被山蚂蝗咬得裤管里都是血迹,被蚊虫叮咬出难以消除的疤痕。“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我乐在其中。”他调侃称自己的工作状态为“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开心多于狼狈”。

  原标题:

  “镜头侠”米红旭:

  奔跑的“摄”手


雨林动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