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海南日报 时间:2022-06-20 15:17:2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科普馆的真空玻璃箱里,有两件海南长臂猿标本,一黄一黑,黄的是雌性,坐在树枝上,眺望着远方,黑的是雄性,伸出长长的猿臂吊在树上。这两件标本出自郑海强之手,是科普馆的镇馆之宝。
郑海强展示他制作的鼬獾标本。 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摄
今年55岁的郑海强,是霸王岭分局宣教科科研监测岗的一名工作人员。自18岁进入林业系统工作,他在37年时间里一共制作了200多件动物标本,是霸王岭分局公认的标本制作专家。
技能过硬 | 3年前修复长臂猿标本
“上世纪70年代,霸王岭还没有成立保护区,它们被村民的猎枪所伤不幸死亡。”郑海强惋惜地说,当时母猿非常年轻,相当于人类20岁。它们死亡后,被林场工作人员连夜制作成了标本,可由于制作工艺落后、存放条件不好,时间久了标本损毁严重。
2019年,为了及时“抢救”稀有的长臂猿标本,郑海强在分局的安排下,紧张投入到高难度的标本修复工作中。“原来的标本损坏得非常严重,可以说十分脆弱,每次触碰都得十分小心。”郑海强说。
消毒、剔肉、脱脂、放置支架、填充、调整,对于制作动物标本的流程,郑海强烂熟于心。修复标本虽然不需要重复其中的每个流程,但让这位“老师傅”万万没想到的是,该长臂猿标本的手掌、脚掌基本上处于“破碎”状态,用一般的胶水粘合不了。
“我尝试了502胶水、玻璃胶和补鞋软胶3种胶水,最后发现补鞋软胶最好用。”郑海强说,修复标本,对人的耐心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最终,历时约7天,他成功修复了长臂猿标本。
练就制作修复标本的过硬本领,非一日之功。2000年,郑海强被选派至省林业局学习制作标本,上了1年多的课,加之长期与动物打交道,最终掌握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
在科普馆内,一只云豹弓着身子,尾巴朝天翘起,重心后移,似乎随时要冲出去。“制作标本讲究唯妙唯肖,神态越接近自然状态越好。”有着多年护林经验的郑海强很喜欢观察雨林里的动物。
为观察动物 | 曾一个人在山上待7天
“有一次值班,我一个人在山上待了7天。”郑海强说,雨林里的动物非常多,有时走在路上就能看到“仙气飘飘”的白鹇在林间漫步。天气好时,他便搭个帐篷在野外休息,等着与小动物们萍水相逢。
“你不怕有蛇吗?还有很多野猪吧!”海南日报记者问。郑海强笑着回答说:“我找的就是它们,碰上了才能近距离地观察啊。”
为了方便制作标本,郑海强甚至把工作室搬到了离分局约11公里远的山上。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目之所及苍翠欲滴。工作室坐落在半山腰,兼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的功能,最近一次郑海强在此制作的标本是两头野猪。
“一头被猎夹所伤,一头遭山洪冲击而死。”郑海强说,去年,工作人员发现了死亡的野猪,他观察后判断标本源较好,就在工作间制作了标本。
打开工作间的门,只见里面整齐摆放着操作台、冰柜、工具刀等。“操作时要戴医用手套,时间一长,双手就会被汗水泡得又白又皱。”制作动物标本很辛苦,还常常伴着难闻的臭味,但郑海强仍认为,就地掩埋雨林里的动物尸体很可惜,将它们制成标本用于科普教育也是对生命的延续。
他随手拿起一把工具刀瞧了瞧,“嚯,生锈了”,郑海强有些意外,但似乎也很坦然。“这是好事,很久没有制作标本,说明我们保护生态有效果,偷猎的现象少了。”
采访结束,天色暗了下来,记者和郑海强一起下山。一路上山泉叮咚、鸟叫虫鸣,郑海强像个孩子一样兴奋不已,渴了就在路边捧着清凉的山泉水一饮而下。“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守着这片大山。”过了一会儿,郑海强喃喃自语道。
原标题:
“标本老将”郑海强:
延续雨“灵”生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