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守护雨林的原住居民

时间:2021-09-16 16:35:11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世居着以黎族、苗族为代表的雨林民族。其所囊括的中部五指山区,是海南黎族、苗族主要分布地区。近代之前,黎族、苗族深居海南热带雨林山溪,信仰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他们依赖着雨林丰富的自然资源,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风俗习惯深受热带雨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海南热带雨林民族文化。

热带雨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树木果实,漫山遍野的野菜与菌菇,为黎族和苗族带了丰富的食物及药物;雨林溪流里各种飞禽走兽,是他们至关重要的蛋白质补给来源;此外,他们熟知雨林土壤的特点,用轮耕的方式刀耕火种,开垦梯田,种植各类作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带雨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黎族和苗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雨林资源的同时,黎族和苗族也通过各种文化习俗里的图腾崇拜、狩猎禁忌等来保护自然,客观上维系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潜移默化地践行着永续发展的理念。

黎苗来源

(一)黎苗来源

黎族是海南岛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学界多数认为黎族主要来源于我国南方古越族的一支—骆越人。他们以海南岛的原住民自居,是最早大规模开发海南岛的人类群体。自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便有以百越文化为主体的黎族先民从广东、广西等地,泛舟渡海抵达海南岛。

在黎族内部,由于迁居、登陆海南的年代、地点等不同,分化为五大方言群,即所谓“一黎五支”:哈黎、杞黎、润黎、赛黎和美孚黎。这五大方言群在黎族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哈方言58%、杞方言24%、润方言7%、赛方言7%、美孚方言4%。

海南苗族也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人口仅次于黎族,居海南少数民族的第二位。海南苗族人数虽然少,但分布广,海南各市、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五指山、黎母山、雅加大岭三大山脉及周边的各市、县。据地方志记载,海南苗族进入海南始于明弘治至万历年间,约1501年至1573年间,是作为兵士被朝廷从广西征调而来的,后来军队解散便落居海南,成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至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除了被官府征调入岛的兵士,还有相当数量的苗族是为生计维艰或为躲避战争,而漂洋过海迁徙到海南岛的。海南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他们在海南岛的分布虽广但语言统一,基本没有方言差异。

风土习俗

(二)风土习俗

1.三月三

黎族和苗族传统的节庆多与纪念人类始源、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等方面有关,具有浓厚的雨林民族特色和传统宗教色彩。其中,农历三月初三是黎、苗两族共有的重要节日。

对于黎族来说,三月三是带有“集体狂欢”性质的传统节日,最大特点是集体对歌以及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活动。关于黎族“三月三”的来历,根据黎族口头文学《葫芦瓜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美丽传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灭顶洪灾,只有一对男女躲进大葫芦瓜里幸免于难。他们随洪水漂流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卡在五指山上。为了繁衍生息,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两人对歌诉衷情,结成夫妻。而后,黎族后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先祖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对于海南苗族来说,三月三是仅次于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那天是兄弟团圆的大喜日子,也是苗族五大姓氏团圆的节日,同时也是庆祝祖先结婚、祭祖先和家神的盛大传统节日。苗族禁止在三月间结婚,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苗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和煮三色饭,祭祀先祖,祈求平安。

2.文身

黎族妇女有绣面文身的习俗,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黎族先民—越人的文身习俗。在旧时代,文身是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每一个黎族妇女都要经历这一段记忆深刻的成长过程。

黎族文身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是黎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艺术表达。关于黎族文身的起源,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文身是血缘氏族部落的标志,明顾蚧《海槎馀录》中说,(黎妇)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黎族先民认为,假如生时不文刺上氏族部落的特定图腾,则死后祖先将难以辨识,会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到了近代,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逐渐消失,只剩为数不多尚健在的老一辈妇女身上还有绣面文身。

3.打柴舞

打柴舞,也称跳竹竿、竹竿舞或跳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黎族丧葬活动,为昔日黎人在丧葬场合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清光绪《崖州志》记载:“丧葬……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作八必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便是指打柴舞。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跳舞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长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小竹竿。竹竿两端各有人双手执棍,按一定的节拍将竹竿上下、左右、分合叩击,发出清脆的响声。一群跳竹竿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跳跃,表演各种欢快动作。整个舞蹈场面热热闹闹,围观群众欢呼雀跃,笑声此起彼伏。

打柴舞带有祭祀与吉祥之意,黎族人一般选在新谷登场或是元宵节的那天开始舞蹈,通宵达旦,久久不散。黎族人习惯选用一种红铃木做跳舞用材,这种木材颜色较红,黎族人认为它表示吉祥,而且质轻,声音响亮,可以传递到天上,因此旧时多称打柴舞、跳柴舞。而后随着时间推移,祭祀意义逐渐被其自身娱乐趣味所取代,男女老少随时随地皆可跳柴,红铃木也开始被更容易获得的竹竿所替代,因而也称跳竹竿、竹竿舞。

传统技艺

(三)传统技艺

1.船形屋

船形屋是黎、苗族最传统,也最富有热带雨林民族特色的住宅,因其外形像倒扣的船篷而得名。为了适应热带雨林潮湿多雨,蛇、虫、鼠、蚁、野兽众多的环境,黎族和苗族在巢居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西南各民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以雨林里常见的木条、竹子、红白藤、茅草、葵叶等为建筑材料,发明了高脚干栏式建筑—高脚船形屋,并经历高脚到低脚到落地式三种发展形式,创造出独具海南雨林特色的船形屋。

夏天,低矮的船形屋可遮挡炎炎烈日,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热带台风季频繁的台风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而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非常适配雨林潮湿闷热的环境。

黎族民间故事《雅丹公主》,是这么讲述船形屋来历的:雅丹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治,而被置于一条船上,流放到孤岛。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公主上山砍木柱,立于海滩上,然后把小船底朝天,放到木柱上做屋顶,用茅草遮住四周。及至船板烂后,就用茅草盖顶。这便是船形屋的故事原型。

2.树皮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树木繁茂,世居于此的黎族人对于树木的利用不止于食药材和薪材、建材,更有以树皮为布,用树皮制衣的工艺。黎族人曾普遍制作和使用树皮布,这是人类早期衣服的雏形。在近现代,黎族润黎支中,仍有人能够制作树皮布衣帽。他们制作树皮布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岐纪闻》等古代典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构树、见血封喉树的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的。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衣服、被子、帽子等,且多为男子穿用。

3.棉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气候潮湿炎热,土壤肥沃带碱性,适宜木棉的生长。深居其中的黎族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将木棉花轧出棉籽,“以手握茸就纺”,使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成的精美的“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人已会用吉贝制作“无色斑布”。黎人棉纺织工艺曾领先中原地区 1000 多年,一直到 11 世纪的宋代以后,棉纺织业才在全国开始普及。在这一过程中,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把从海南黎族妇女那儿学来的棉纺织技艺带回了故乡上海,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旧时黎族人纺布使用的木棉又称“吉贝”。宋代苏东坡谪居海南时作诗记载:“遗我吉贝衣,海风令夕寒。”近现代则多用原产南美洲的海岛棉。据农业资料,1916年,崖县铁炉港农发公司首次引种海岛棉成功。该品种品质最好,有着纤维长、丝幼细、有丝光、拉力大、成纱率高的特点。

4.黎锦

黎锦,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缬染工艺合并而成,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这个民族的独特史书。早在汉代,黎族棉纺织业便闻名遐迩,当时生产的“广幅布”已作为“岁贡”。唐宋时期,黎族已经可以运用五色纱线织成色彩斑斓的花纹图案,织成黎锦。在过往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许多黎族历史、文化传奇故事,便是通过黎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黎族妇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经线、双面绣、单面缇花织等纺织技艺,并仅凭自身丰富想像力来设计纺织图案。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的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5.印染

黎族人精通染色技艺,懂得利用热带雨林多样的植物和矿物质做染料织染衣物。近代之前,黎族人日常所穿的服饰几乎都是自织自染的。黎族人染色技术中,最有特色的是扎染,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黎族人印染颜色主要有青、黑、红、黄等,所采用的原料和方法不相同。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6.黎族骨器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白沙黎族润方言区,黎族尚保留着传统的骨器制作工艺。繁茂的热带雨林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当地黎族物尽其用,将狩猎捕获的兽类骨骼雕以黎族传统图案,作成精美多样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如骨簪、骨梳、火药筒等。其中,尤以人形骨簪最为别致。人形骨簪多采用牛的腿骨,雕侧身人形头像,分帽饰、人脸头像、躯干腿部三部分,装饰以精美的几何纹、水波纹、鸟兽纹等图样。相传,人形骨簪的人脸头像,为黎族古时部落首领形象。人形骨簪美观耐用,深受黎族妇女喜爱,是黎族古时的定情信物。

饮食与医药

(四)饮食与医药

在饮食文化和医药上,黎族和苗族居民有着显著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征。海南热带雨林温暖潮湿的气候,丰饶的动植物资源,孕育了独特的黎族和苗族饮食文化。在众多黎族和苗族传统饮食中,最有热带雨林特色且风味独特的,便是腌制食品,如鱼茶、肉茶等。它们是黎族和苗族人用于招待贵客的上品佳肴。

在日常生活中,酒和茶是黎族和苗族社会不可或缺的饮品。黎族和苗族人喜欢以酒对歌待客,有着自己独特的酒文化。常见的自酿酒种类有:山栏酒、番薯酒、甘蔗酒、南瓜酒等。其中,山栏酒是黎族和苗族社会传统里极为重要的酒类,过往雨林山区,黎族和苗族几乎每家每户都酿制山栏酒,以备待客、节日、婚宴、丧葬及宗教庆典活动所需。茶同样是生活必需品,除正统的茶叶以外,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苦丁茶、鹧鸪茶、寄生茶,等等。

为适应雨林生活,黎族和苗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出比较系统化的医药体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鱼茶

鱼茶不是茶,而是黎族和苗族使用鱼肉、米饭腌制的一款酸甜怪异的菜肴。腌渍所使用的鱼一般是村子附近溪流里常见的小鱼,如细尾白甲、琼中拟平鳅、罗非鱼等。鱼茶有干、湿之分,干鱼茶是把生鱼洗净剁块、滤干水,然后把炒米捣碎,加入少许的食盐后把生鱼和米粉拌匀,装入陶罐中封存2个月以上。湿鱼茶则是用煮好的干饭拌上生鱼和食盐,装入陶罐封存10多天即可。鱼茶从坛中取出直接食用,味酸可口,鲜香诱人。鱼茶跟臭豆腐一样属于“重口味”食品,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会让人难以接受,一旦喜欢上它,对这个味道就难以拒绝了。

2.三色饭

三色饭是黎族和苗族都有的特色祭祀庆典食品,是将山栏糯米用枫香树染成黑色,黄姜染成黄色,观音草染成红色,放在特制的独木蒸笼中蒸成的。三色饭原为五色饭,为红、黄、蓝、白、黑五色,皆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山栏糯米中。

3.竹筒饭

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山栏糯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饭,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如果把猪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适量盐放入竹筒烤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让人垂涎,是黎家招待贵宾的美食。

4.山栏酒

山栏酒,又称糯米酒、甜酒,黎语称作“biang”,杞方言称为“比盎”,是黎族和苗族使用刀耕火种的山栏糯米,采用传统自然发酵法酿制而成的。山栏酒度数较低,味道酣醇香甜。黎族和苗族人以山栏酒为滋补健身酒,是款待客人的上等好酒。山区民间常用山栏酒糟和鸡蛋同煮,给产妇或体虚者食用补身。

5.茶叶

海南的热带雨林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在林区里不难找到树高数米的野生茶树。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和苗族同胞很早就懂得制茶和品茶,其中,水满茶是最早出名的茶叶品种。水满茶因产于五指山南麓的水满乡而得名,一般指水满乡当地黎族群众采集野生的大叶茶叶,手工制作而成的绿茶。它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古时,因品质上乘且野生茶叶产量有限,水满茶一度是朝廷贡品。除了水满茶以外,五指山红茶、白沙绿茶和尖峰岭的天池云雾茶也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知名的茶叶品牌。

6.鹧鸪茶

鹧鸪茶主产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区及沿海的万宁市。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而是一款代用茶,乃是雨林的黎族人民把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山苦茶的鲜叶采摘后,放在阴凉的地方阴干,并用叶子裹成球状连串而成。其味道清香爽口,解渴、解暑且提神。

7.苦丁茶

海南苦丁茶的原料植物是冬青科的大叶冬青,主要产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地区。当地黎族称之为“当”。黎族民间认为,野生苦丁茶有很强的医疗保健疗效,用以煮水来医治伤风感冒等病症。

8.野菜

黎族和苗族没有种菜的传统,所需蔬菜多采自野外。黎族和苗族同胞外出时都爱带上镰刀和腰蒌,当碰到野菜或者野果时,即可采集带回家里食用。雷公笋、雷公根、革命菜、白花菜等都是当地的美味佳肴。不少野菜还有“药食同源”之功效,具有相应的保健功能,例如,地胆头鸡汤能够清火,牛大力和五指毛桃炖汤可以滋身强体。

9.黎苗医药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着丰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资源。世居于此的黎族和苗族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出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与雨林游猎生活切相关的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疟疾等疾病的治疗。这些防病、治病的药物和医术,具有鲜明的雨林民族和海南热带地域色彩。譬如,黎药和苗药中很多植物仅为海南特有,如海南粗榧、海南龙血树、海南黄花梨等。

住在热带雨林高山地区的海南苗族,积累了丰富的雨林野生植物的药用知识。他们擅长用草药治疗疾病,例如,跌打接骨、枪伤箭伤、痔疮、呕吐、眼病、脓疮、寄生虫等。在治疗方法上,除内服外敷外,还有火灸法和刮痧等。过往,海南苗族人家大都会使用火灸法—用灯芯草芯浇上猪油,点燃后点灼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

黎医在早期阶段经历了充分的自我发展与摸索,其医药与传统巫术密不可分。黎医防病治病以宗教仪式为主体形式,佐以草药。早在宋元时期,身居雨林的黎族人便掌握了丰富的草药知识,了解热带雨林各种植物的功效、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随后在与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黎医吸收了不少中医的医疗经验。黎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对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为

望诊、闻诊、问诊、脉诊4种方法,用药大体可分为汤剂、药酒、粉剂、捣烂剂等。此外,黎医在治疗时,还非常注重调整患者的作息、饮食与精神状态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黎族和苗族人在利用草药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雨林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发展。在黎族和苗族的“万物有灵”传统概念里,草木皆有灵魂,因而在采集草药时,从不会进行破坏性采集,能用叶的绝不挖根;大多黎、苗草药使用的新鲜植物的根、茎、叶、枝、果一般都是随采随用,不会大规模采集与囤积;对于使用量较大的,如益智等,多引种至房前屋后种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居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和苗族人创造出了灿烂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与技艺正濒临灭绝,亟须给予保护。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域,有众多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被列入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见证人与热带雨林相伴相生的历程,是海南热带雨林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印记。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雨林动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