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15:39:3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四年来,雨林焕发蓬勃生机,保护与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青山猿鸟乐 雨林万物谐
撰文/小慧
地球北纬18度至23度之间,有一片独特的热带雨林在中国版图上蓬勃生长。这就是海南热带雨林,也是我国唯一一片岛屿型热带雨林。它不仅面积广阔、保存完好,更是世界热带雨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乃至全球性的生态保护使命。
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得到了最严格的保护。
四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持续加快,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探索多元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绿色产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社区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四年来,热带雨林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家族”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增长至7群42只;通过迁地保护、野化放归,30只海南坡鹿重现国家公园;戈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白鹇、红原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相继完成;贴上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产品月销售量提升了20%……琼岛腹地,秘境雨林焕发出蓬勃生机,保护与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不断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热带雨林保护的动人故事。
筑牢琼岛生态屏障
保护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
10月9日拂晓,霸王岭腹地传来海南长臂猿清亮的啼叫声。“一般先是雄猿开始带头啼叫,然后是雌猿和幼猿参与‘合奏’。”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文永介绍。
每个月,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伍至少有10天至15天时间驻扎山里对海南长臂猿开展巡护监测。李文永等监测队员亲眼见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南长臂猿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底,种群数量恢复至7群42只。
保持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态势背后,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实施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推进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廊道等,有效改善和扩展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海南长臂猿。方山 摄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协助下,我们在海南长臂猿现有和潜在栖息地范围内的阻隔区域搭建了38处的绳索廊道,并种植了30万株海南长臂猿喜爱食用的肖蒲桃、红锥、岭南山竹子、秋枫等果树,让他们在雨林栖息地里生活得更轻松、惬意。”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郑海强说,海南通过恢复天然林、改造次生林等措施,累计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
保护良好生态,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使命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目标,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提出海南长臂猿15年数量翻番目标及路线图,确定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具体保护路径。此外,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组织实施33项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课题,并共同推动海南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野外研究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一线监测站点,不断健全保护研究长效机制。
除了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在持续做好其他重要物种保护监测。30只海南坡鹿迁徙至霸王岭进行野化放归,并跟踪监测其生长情况。戈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白鹇、红原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相继开展,在逐步摸清国家公园的物种“家底”基础上,编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明确了国家公园物种优先保护对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岛生态制高点,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主要江河均发源于此。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重要的水源涵养库,以及重要的防风、防洪生态安全屏障。
五指山市阿陀岭上空云雾缥缈。方山 摄
为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人工林处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基本完成人工林处置一期工作,共处置人工林22.89万亩。据统计,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共有人工林123.5万亩,计划10年投资约23亿元,对其中95.03万亩进行处置。
“人工林的退出和改造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加强雨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有效解决海南长臂猿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近自然经营研究团队负责人彭文成说,目前该团队在尖峰岭设置了人工林研究示范样地,采用人工干预措施探索其近自然改造修复模式,已经获得初步成果。
当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规划(2022—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制订全面修复计划,明确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为丰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提供强劲保障。
逐步建立健全治理体系
提高国家公园专业化保护与管理水平
尖峰岭的雨林深处,一只海南孔雀雉正在啄食地上散落的果实。阳光从树叶缝隙中照射下来,它的羽毛上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格外美丽。
当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着力构建智慧化生态监测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等举措,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在“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下,让海南孔雀雉、豹猫、海南兔、中华穿山甲等罕见的珍稀物种身影也能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不禁感慨雨林自然的魅力。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孔雀雉正在觅食。方山 摄
科技助力,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物种保护、人为活动等重点领域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保护。如在国家公园的关键点位架设卡口监控相机,铺设振动光纤与传感器,通过多种技术交叉应用建设“电子围栏”,对主要路口、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瞭望塔、防火视频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也相继落成应用,提升了雨林的护林防火能力。
此外,国家公园护林员巡护配备专用手机与统一着装装备,每次巡护的路线、时间、巡护内容都会被记录并通过手机即时传输至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了巡护监测工作的效率,促进管护队伍规范化、专业化。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条例等管理体系为基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全面提升国家公园专业化的保护与管理水平。
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严格按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实行分区管理,完成国家公园区域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国家公园勘界立标工作,制度筑基,明确产权,守护绿水青山。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在管理机制上探索突破创新,通过国家林草局与海南省政府协同高位推动,共同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并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行动方案》以及国家公园执法协作、损害赔偿、案件专门性问题认定工作等方面政策文件,完善协同执法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协同执法机制,海南省林业局与海南省高院、海南省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发现线索、开展打击、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等全链条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海南省林业部门与海南省森林公安部门多次召开执法联席会议、执法工作协调会,全面打击涉嫌国家公园的违法行为。
秉承“三生”共融理念
积极多元化地探索雨林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10月9日,位于五指山市南圣镇、毛阳镇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五指山片区)项目工地上,水泥浆车轰隆隆响,钢筋电焊火花四溅,正是一派热火朝天施工景象。
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五指山片区)项目工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按照该项目建设规划,五指山市将建设国家公园五指山入口社区、毛阳入口社区、8个雨林驿站及道路改造工程,打造集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生态教育、特色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社区入口,提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旅游接待能力,也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发展。
保护与发展,从来不是矛与盾,而是相辅相成。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秉承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理念,合理规划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管理方式,引导周边市县与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共用国家公园生态资源,进一步挖掘、转化雨林生态价值,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椰仙有机茶园里,村民在采茶。方山 摄
位于五指山热带雨林核心区域的水满乡,当地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推广种植大叶茶,并打造了毛纳村民宿、方诺寨民宿及景区、鹦哥景红生态茶园等一系列景观文旅项目,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往。
白沙黎族自治县五里路有机茶园,围绕热带雨林区位优势和70万年前陨石坑独特的地质资源,打造多款有机红茶、绿茶,有3款产品成功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的认定,贴上了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贴上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这几款茶的销量提高了不少,相比去年,每月销量至少提高了20%。”海南五里路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符小芳说。
2024年,海南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全长466公里,串联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等9个市县,涵盖七仙岭、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山等风景区40多处。不少游客通过这条公路“解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玩法:驱车到鹦哥岭、九架岭等多个观景区停车赏景,拍照打卡;带着老人孩子去雨林腹地的茶园、咖啡园、绿橙园体验农事采摘、领略田园风光,尽情地与热带雨林来一场“亲密接触”。
近日,游客走进东方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用镜头记录热带雨林“醉”美风光。高林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在继续核算绿水青山“价几何”,探索更加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模式。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率先以国家公园为独立单元连续5年开展GEP核算,GEP总价值由2045.13亿元提升至2087.52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9亿元/平方公里。
“开展GEP核算工作,不但能回答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有什么、值多少的问题,更摸清了生态产品价值可以实现的家底。”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GEP的连续监测结果像是一面镜子,有助于及时发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为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形式,促进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以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
近年来,海南省林业部门鼓励和支持各市县探索开发具有海南特色、可上市交易的林业碳汇产品,积极推动开展区域性碳汇交易,科学有效推进碳汇等生态产品“变现”。2024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金钟藤修复项目在海南林业碳超市小程序平台上线,探索热带雨林碳汇资源价值转化,并完成35万元国家公园碳汇产品交易。
琼岛雨林腹地,生机勃勃绿意无限,发展建设日新月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林草局和海南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执法模式等,努力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向奔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